Error loading page.
Try refreshing the page. If that doesn't work, there may be a network issue, and you can use our self test page to see what's preventing the page from loading.
Learn more about possible network issues or contact support for more help.

Global Views Monthly 遠見雜誌

No.469_Jul-25
Magazine

*** 本刊的行動裝置APP ,提供文字格式、文字轉語音的功能 *** 。 《遠見雜誌》創立於1986年,以「傳播進步觀念」為己任,為讀者洞察趨勢、探索未來方向;致力普及國際知識、成為與世界趨勢同步的平台,是整個華人社會中「前進的動力」。《遠見》內容包含:知名企業、人物獨家訪談、哈佛商業評論繁體中文版文章精選、國際大師連線專訪、時事看時勢…等,全面提供深度與廣度兼具的產業新知。

人類正走在核戰邊緣

我們都是「浩浩師恩」下的得益者 ――覺培法師追隨星雲大師的體悟

小善事帶來大快樂 讓心情好轉的祕訣

巴菲特價值投資 在東方土壤落地開花

遠距上班:文明發展必然的趨勢

人文AI:職場新物種

解讀醫院盈虧不能只看冰山一角

台灣不能錯過RWA代幣化金融新賽局

那雙哈佛最亮的眼睛

全球軍武四大事件 為台海和平指一條明路?

美以伊「臨界」交火升級 核戰危機一觸即發? • 以色列在當地時間6月13日發動大規模攻擊行動,打擊伊朗境內多個核武與軍事設施。已有進展的美伊核協議談判全面中止,美國也突襲伊朗核設施,讓全球陷入全面失控風險。

一紙禁令釀暴動 移民成美國內戰未爆彈? • 美國移民政策持續激化、地方與聯邦角力,總統川普未經加州州長同意,逕自派遣國民兵與現役軍人進駐洛杉磯,處理因移民突襲行動而爆發的抗議潮,引發憲政與法律爭議。

郭智輝:美國製造,不會搶台灣年輕人飯碗 • 面對美國製造業回流,台灣企業跨海布局晶圓廠與AI伺服器產線,參與全球產業鏈重組。政府也計畫協助台廠落地,克服成本挑戰。《遠見》專訪經濟部長郭智輝,解析未來變局。

蕭菊貞五年打磨《造山者》 護國群山英雄銀幕重現 • 描繪台灣晶片史詩之旅的紀錄片《造山者》,正式上映前,就掀起逾200場包場奇蹟,透過導演蕭菊貞與靈魂人物史欽泰的雙重視角,重探這段台灣近代史的關鍵時刻與幕後故事。

亞馬遜執行長:AI是網路後最大科技轉型 • 一家超大型企業要如何像新創公司一樣,能夠迅速行動、大膽冒險、願意失敗,而且最重要的,仍然能夠以顧客為重?亞馬遜執行長安迪.賈西接受專訪,暢談他的心法。

養大你的退休金

推動TISA前哨戰:「好享退」「好好退休」累積基金規模逾300億

75.7%擔心錢不夠花 民眾期待更多自主選擇權 • 勞退新制滿20年,《遠見》調查顯示,七成民眾準備不足,逾三成對制度混淆。面對高齡化與長壽趨勢,自提、月領、自選與TISA等改革方案備受關注,退休制度亟待升級。

私校退撫制成功轉型 助教師喜迎超高齡社會 • 私校退撫制度從財務危機脫困,成功導入確定提撥制、個人帳戶、自主投資與增額提撥等機制,確保財務穩健與教師權益兼顧,成為台灣退休金制度轉型的重要示範與政策借鏡。

不只勞保,勞退也破產?七大迷思一次破解 • 你是否也擔心「勞保快破產,勞退也不安全」?其實,2005年上路的勞退新制,與勞保制度並不相同,保障機制也更加穩健。《遠見》特別整理出七大常見迷思,帶你一一破解。

專家傳授三階段實戰 助你每年穩賺4~6% • 低利率、高通膨侵蝕老後財務?如何在退休後每年還能穩賺報酬率4~6%的現金流?專家建議「分階段配置」,能讓老後財務富足無虞,現在就跟著這樣做!

夏韻芬:盤點資產,別捧著金飯碗喊窮 • 退休,不只是年齡的界線,更是一場人生價值的再定義。面對制度與時代的變遷,如何優雅地從職場過渡到生活的下半場?資深財經媒體人夏韻芬分享她的實踐之路。

下半年投資變數多 關稅、AI仍是關鍵字 • 受到川普關稅政策反覆影響,全球經歷劇烈波動,台股下半年隨著國際政經局勢變化、聯準會動向及兩岸議題升溫,台股與全球金融市場迎來關鍵轉折,投資人如何趨吉避凶?

Google的AI王牌持續進化 DeepMind邁向通用人工智慧 • 曾在棋盤上打敗李世乭的AlphaGo,背後推手DeepMind已成Google的AI戰略中樞,解數學、預測天氣、開發演算法都在守備範圍。這家Google收購的新創,如何成為最強AI軍火庫?

新核能與綠能並存 韓國能,台灣卻不能? • 韓國總統大選後,政黨再度輪替,李在明上任後的能源政策備受關注。《遠見》直擊韓國如何在核電與再生能源間取得平衡,探討台灣發展先進新核能的可能路徑,為能源轉型尋找新解方。

文化古都遇上核廢料,韓國打造核電後端處理典範

靠科研成果說話 韓國打造核能新國力 • 數十年前,台灣與韓國同樣投入核能發展,如今韓國憑藉其核能研究院(KAERI)成為核能輸出強國;台灣則走向非核家園。借鏡韓國經驗,台灣再度反思能源的未來之途。

失智速度延緩三成 終結阿茲海默「絕症」宿命 • 兩款清除腦中致病類澱粉蛋白的新藥問世,並在台灣核准開打。醫師指出,這為長年陷入治療困境的失智症領域帶來突破,開展劃時代轉變,也為後續創新療法拋磚引玉。

陽明交大突破研究,開啟帕金森治療新方向

企業成高教救世主 讓瀕危學校浴火重生 • 《遠見》「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今年進入第十個年頭!回想2016年第一次發布,高教因應退場危機而啟動一系列的轉型新政,十年來,《遠見》一同陪著高教走過轉骨之路。2025年,除了臺、成、交、清四所頂大持續霸榜,中山及臺師大也再進一階,而許多曾經瀕臨退場的學校,如台鋼科大和中信金融管理學院,則在台鋼和中信集團救贖下,迎來了春燕。

2025《遠見》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 傑出表現英雄榜

偏鄉小校變金融新星 中金院十年華麗轉身 • 位於台南的興國管理學院,2015年一度面臨倒閉危機,在中信金控接手後,從偏鄉小校蛻變為金融實務導向的明星學院,新生註冊率穩定超過九成,成為企業助學的絕佳典範。

資產活化帶動就業 台鋼科大譜寫高教重生記 • 高教退場浪潮下,高苑科技大學一度面臨停辦,2023年獲台鋼集團出手相救。更名後的台鋼科技大學,不僅招生回暖,還成為培育職業運動選手的新搖籃,寫下高教重生的實驗故事。

醫療×資通訊雙引擎 亞洲大學躍居私校標竿 • 在AI浪潮與高齡化雙重挑戰下,亞洲大學瞄準「醫療健康」「資通訊」兩大特色,迎接AI挑戰,並打造全台首創「未來護理中心」,培育不被AI取代的未來護理人才,引領學生邁向世界。

人文打底驅動創新 中山醫大預見醫療未來 • 台中有七所大專校院設有醫事相關的科系,在此競爭激烈的醫學教育場域中,成立65年的中山醫學大學不僅占有一席之地,且成績不俗,其歷久彌堅的辦學之道,值得探索。

設備教學攜手進化 高餐煲出台灣米其林人才 • 全台唯一以餐旅為主軸的國立大學――高雄餐旅大學,以獨特辦學理念享有盛名,更是國內外餐旅精英的搖籃。近年來,校方陸續翻新硬體及教學設計,競爭力不斷升級,更能接軌國際。

師資、體育、政策三軸 北市大要當「市府智庫」 • 臺北市立大學不僅是師資搖籃、體育重鎮,更是市政政策的行動智庫。從操場到市府、從課堂到社區,這所大學正用實作與創新,勾勒出台灣高教最貼近社會脈動的模範。

入列黃仁勳概念股 臺師大躍上世界舞台 • 今年輝達創辦人黃仁勳演講背板名單在一片理工海中,臺灣師範大學顯得獨樹一格。以人文、師培聞名的臺師大儼然蛻變,將科技融入辦學DNA中。在轉型過程中,如何保持競爭力?

搶救國旅大作戰 「玩台灣」重新定義 • 台灣觀光陷入雙逆差困境,陸日客流失、新南向補不上,老景點疲乏、旅遊型態劇變。當拚人次迷思退場時,產業轉型、品牌重塑已成當務之急。台灣觀光該如何找新出路?

多元客群、客製遊程衝出台灣觀光藍海 • 2024年,台北晶華酒店以43.21億元蟬聯全台觀光旅館營收第一,國人住房比例較疫情前翻倍;另一家僅40名員工的宏祥旅行社,憑入境旅遊就連兩年營收成長。他們怎麼做到的?

與台灣科技業群雄比肩 滿心入榜《富比士》 • 從百貨專櫃到特賣會人潮,滿心以穩健的品牌代理策略,以及近50年深耕市場的經驗,不僅穿越各種經濟風暴,還躋身《富比士》亞洲最佳中小企業,成為台灣服飾業的傳奇。

冰封南極大陸 為何一生必去一次?

冰點下的純淨大陸 超越奢華的旅遊盛宴

勇敢出發吧!小資族也能壯遊南極

吉光片羽,是我成為那片風景的一部分 • 江振誠創辦「Restaurant ANDRÉ」被新加坡米其林指南評鑑為二星,也被評選為全球50間最佳餐廳。在台灣開設「RAW」,2020年獲台北米其林指南評鑑二星

Formats

  • OverDrive Magazine

subjects

Languages

  • Chinese